文章来源: 阅读次数:273次
五铺农场位于濉溪县四铺镇
以农作物优良品种繁育为主业
一代代干部职工发扬
“自力更生、奋发图强”的南泥湾精神
用自己的双手和汗水
将满目疮痍的荒凉之地
变成“平川稻谷香、肥鸭满池塘
到处是庄稼、遍地是牛羊"的皖北江南
堪称皖北版的南泥湾
01
成立
为了开发淮北煤田
1958年11月,由铁道部第四设计院
勘测设计的符夹线动工修建
负责施工的济南铁路局第二线桥工程队
从濉溪县各乡镇青壮年劳力中招工
1959年底即完成施工任务
济南铁路局本想
把这支特别能战斗的队伍“招安”
不料三年自然灾害开始
造成大量土地荒芜
1960年3月,濉溪县决定建立五铺农场
北起五里郢,中括五铺、百善
南至孙疃、临涣
土地6万亩,又称百里湖农场
在县委的号召下
这些铁路工人放弃待遇优厚的工作
丢下管钳铁镐,拿起䦆头镰刀
踏上漫漫的拓荒之路
02
拓荒
建场伊始,杂草丛生
荆棘遍野,满目荒芜
生产工具是最简单的绳、锨、锄头
即使如此还不能保证人人都有
犁地时,20个人拉一个犁
一个人扶,19个人拉
一趟下来,草根还有手指头般粗
多亏附近的老百姓帮忙拾掇,勉强能播种
那时候吃不饱
只能用野菜填饱肚子
住宿条件更是十分艰苦
逃荒农民废弃的房屋
自己用秫秸搭建的草菴子
菴子里面先铺上一层麦草
再铺上一张芦苇蓆
便是睡觉的地方了
03
壮大
日子是熬出来的
第二年农场收成增长到八九十斤
再后来到百十斤
农场开辟了菜园
伙食也渐渐得到改善
到七十年代
随着种子的改良、化肥的使用
加上技术员的指导
亩产达到200斤的时候
已经能吃上好面占一半带皮的馍了
五铺农场探索以农为主、多种经营之路
1962年建起福利厂和机耕队
1970年砖瓦厂和职工医院起来了
1972年开办了酱品厂和综合场
职工的住宿条件也不断改善
七十年代开始烧窑盖屋
2007年,农场实行城镇化改造
拆除老旧房屋,建设统一楼房
水电气、宽带、电视一应俱全
如今,五铺农场现代农业旅游庄园
被评为国家3A旅游景区、
安徽省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示范园、
安徽省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基地等
越来越多的学生走进五铺农场,
体验麦田农耕种植劳作,
了解农村文化的质朴美感,
重拾关于乡村的文化记忆。